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编者按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视察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再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时代甘肃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三年来,全省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笃行,谱写了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生动乐章。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总结甘肃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甘肃快速发展三年实践,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甘肃日报社评论部约请有关专家撰写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不断夯实甘肃高质量发展根基
王华存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补齐文化旅游短板,持续擦亮如意甘肃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日益坚实。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三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经过不懈努力,今日甘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治理大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风*风民风昂扬向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日益坚实,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年来,甘肃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兰渝铁路、敦格铁路、宝兰高铁、酒额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建成通车,陇南成县机场、张掖丹霞通用机场、白银通用机场竣工,中川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并通客车,引洮主体工程全线通水,白龙江引水、引哈济*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实质进展,5G网络实现市州主城区深度覆盖和县城全覆盖,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开展“东数西算”工程试点。下一步,甘肃将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工作,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甘肃立足“三新一高”要求,突出产业兴省、工业强省,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重焕活力,陇东地区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加快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湖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贯通。加快建设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西北首家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加大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共建力度,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引导86个县市区按城市服务、工业主导、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生态功能5种类型,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下一步,甘肃将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为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甘肃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构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甘味”品牌叫响全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发生很大改观,全域无垃圾已成为甘南等市州的“金字招牌”。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下一步,甘肃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治责任,全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深入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省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制定国企改革相关实施方案,新组建药业集团、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等企业,国有资本布局更加优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持续走深走实,新开通21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14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境外商务代表处,加强与义乌、青岛、天津等陆港海港合作,力争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节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下一步,甘肃将用足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在更高起点、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补齐文化旅游短板,持续擦亮如意甘肃品牌。全省文化和旅游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美誉度日益扩大,文化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作品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亮点。实施莫高窟、嘉峪关、拉卜楞寺等文物保护和安全防护项目余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成功打造出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国际性节会,甘肃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下一步,甘肃将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应,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为省*府参事室*组书记、主任)
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
张润君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在脱贫攻坚中保障民生,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改善民生,在“平安甘肃”建设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创民生保障事业新辉煌。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的事业。三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在脱贫攻坚中保障民生,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改善民生,在“平安甘肃”建设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富有甘肃特色的民生保障建设之路。
在脱贫攻坚中保障民生。甘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举全省之力,优先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从源头上治理贫困。经过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全国一道如期建成了小康社会。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改善民生。近年来,甘肃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着力破解公共服务领域制度不健全、区域不均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努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群众就业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公共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能力、住房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文旅体育事业稳步推进。
在“平安甘肃”建设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省统筹稳定安全和发展,从更宽领域、更高标准谋划推进平安甘肃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向好,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富有活力,以兰州民情热线、酒泉“三社联动”社区微治理模式等基层社会治理案例为代表的创新实践,让微治理释放出了大能量。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平安甘肃”建设深度融合,智慧法院、智慧警务、智慧交通等逐步建立,以“订单式”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安全需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甘肃将以*建引领民生建设,把*的领导贯穿于推进民生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的*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民生建设、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民生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民生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以数字赋能乡村民生建设,推进“互联网+”*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以多元共治提升民生建设,强化*府民生兜底保障职责,发挥好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民生建设格局。以基层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袁志学
摸清家底,持续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守正创新,以多元形式传承红色基因,潜移默化,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全面提升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广大*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永远奋斗。三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形成了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摸清家底,持续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众多,在全国红色资源宝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革命纪念馆73个,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件(套)。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明确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实施余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形成了统筹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梯次利用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态势。
守正创新,以多元形式传承红色基因。三年来,全省上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革命纪念馆,推出各具特色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红色文化展示传播力度,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初心使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年,全省纪念馆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场次,接待观众.6万人次。其中,八路*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坚持以精品展陈吸引人,以先进技术服务人,以红色故事感染人,以革命精神鼓舞人,编创演出《南滩街54号》《红色驿站》等沉浸式情景剧,组建“红色文化轻骑兵”开展“七进”宣教工作,共开展系列宣讲教育活动余场,受众超过40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潜移默化,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近年来,全省各地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广泛开展各具特色、深入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南梁革命纪念馆举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流动展,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兰州市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活动,面向全市多所学校的46万多名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迈上新征程,甘肃将立足甘肃红色文化的独特资源禀赋,把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特点规律,着眼革命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着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交叉性融合性研究、多维度全方位展示和富有时代性创新性的宣传教育服务,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水平,让红色光芒照亮前行之路,让红色基因成为人民群众建设幸福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动力。
(作者为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八路*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吴晓*
甘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任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三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任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与责任,建设美丽甘肃是陇原儿女的共同愿望。三年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五无甘南”掀起“环境革命”,八步沙“六老汉”让“沙进人退”变为“绿进沙退”,消失多年的“兰州蓝”重现天际,“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成为全省共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美丽甘肃正在成为生动现实。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甘肃不断培育和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碳汇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等逐渐推行,生态补偿制度全面落实,生态产品正在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生动体现。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国家产业*策,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严把环评审批关,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重点项目对接推进制度、难点项目集中督办制度、项目受理倒计时制度,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推动省列重大项目顺利落地。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年和年总体目标,加快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根本转变。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相关要求,推动形成*委领导、*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健全领导责任体系,提升担当履职能力;健全企业责任体系,提升治污水平;健全执法监管体系,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健全法规*策体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提升配置调节能力;健全全民行动体系,提升参与共治能力,为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校(甘肃行*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二级教授、“四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王建兵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补齐医疗文化卫生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紧扣共同富裕要求,以更深感情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谱写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三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努力谱写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重点任务发生根本性转向。当前,甘肃将重点任务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测,采取精准帮扶措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甘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大力发展新业态,持续拓展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
聚焦补齐医疗文化卫生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深入实施“优教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实现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为发展目标,改善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惠及万名学生。着力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点,当好“守门人”,着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文化体育软实力,建成村级农民健身工程个,市、县级公共体育场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7%。加快“技能甘肃”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紧扣共同富裕要求,更深感情增进民生福祉。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养老、住房、出行等领域问题。农村水源保障工程已开工建设91处,危旧房改造工作、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重点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33.25万人,落实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元和元。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医疗保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和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启动“”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编制完成个实用性村庄规划。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行*村全覆盖,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