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街头是故事,巷尾也是故事。
这个曾经的小县城经历过走街串巷叫卖小商品的时代,而后搭乘着中国入世洪流一夕之间“鸡毛飞上天”。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义乌市场上,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可以业务熟练地跟你谈上千万的生意,一间小小的店面里每天批发、输送上万件货物,一个90后年轻人钻进昏暗的直播间摇身一变成为带货网红……这就是义乌。
“小商品”、“大人物”、“国际生意”……让这座城市充满着传奇性,不论是原本就生活在这里,还是从全世界慕名而来的人,都被它深深吸引着。
与传奇截然不同的是,义乌又是一座十分平易近人、给人以生活感的现代化城市。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市中心,各大商圈、生态圈、居住圈重叠,让居住于此的幸福感直线上升。自市中心而始的更新,正用高楼大厦填充着这个城市的天际,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包容了每个在这座城市生活、打拼的人。
1上午8点左右,楼先生准时来到国际商贸城一区开门迎客。这样的生活,已经是第15年了。
家住义乌楼店的楼先生,父母就是义乌的第一代经营户。开始创业时,他们紧跟着第二代市场,从新马路旁又辗转搬到了如今的国际商贸城。因此楼先生,可以算是标准的“创二代”了。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水泥板做成的摊位,就是楼先生父母创业之初全部的财产了。
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的从商经验,楼先生很早接过父母的接力棒,在国际商贸城的第一年,楼先生就赚了60多万。01年更是乘着中国入世东风,摊位前迎来了国内外批发商的驻足,他的饰品生意也迎来了“春天”。
如今,楼先生买起了名车、日子也越过越富足了。前些年,他在国际商贸城一区买了一个店铺,在这个二十平左右的店铺里,楼先生和他的妻子继续经营着饰品生意。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着眼前宽敞、明亮的铺子,楼先生回忆起父母的创业史和自己的成长,不无感慨:“小时候在市场边,一家人缩在小小的、不到1平米的摊位上。天不亮父母就得去新马路那边出摊,我出门上学,还得绕过长长的铁轨……”
那时候,义乌的老火车站还是浙中最大的客流集散中心,楼先生经常是走去车站附近,那里人流如织,摊位众多,小贩们叫卖声不绝。
买完早饭后,楼先生才会赶往自己的学校——稠城三校。路过时“火车提速虎口无情行人注意安全”的警示墙,火车到站时播报员大声宣传的喇叭,成为他上学路上记忆深刻的见闻。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好吃的还是火车站那边的糯米饭。”楼先生笑着说。
而位居火车站铁西路附近一个小丘上的公园,还是小孩子们“占山为王”的乐园。在那里,可以看到火车进站出站。
放学后,父母收摊为时尚早,这里就成了楼先生最喜欢逗留的地方。
年,义乌老火车站传来将要征收的消息,楼先生是十分振奋的。自老火车站拆除、铁西路小公园走入历史,那个随着父母创业、绕过长长铁轨上学的童年似乎也已经远去。而这次征迁,将可能让这里重回繁华。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里的房子已经旧改,但楼先生还是一心想让父母除了离他们创业的原点“近一点”,也能够住得“好一点”。两年之后,选址于车站地块的望辰府开盘,他当即就抢购了两套㎡,一套为父母,一套为自己的准三口之家。
257岁的李女士,苏溪人,已经从义乌一所知名的高中退休2年,家里的房子是四层半,儿子、媳妇、孙子、老伴一起,住得也宽敞。楼下还能收收租,十分安逸。
即使是退休后,李女士的生活也十分丰富:和姐妹们组织舞蹈培训,他们的传统节目《浪漫夕阳》甚至还在邻里间小有名气;在家里养养花、练练字的生活也十分闲适;无聊时还能刷刷抖音、拍拍视频,比不少年轻人还前卫。
△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些年,她的孙子出生了。教师出身的李女士深刻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亲自为孙子挑选了一家早教机构,在义乌之心。
老伴腿脚不便,儿子媳妇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是由李女士负责接送孙子。路上来回超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再加上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早教课,几乎就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
“(带了小孩之后)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那么宽裕了,跳舞都没时间去了。”李女士看了眼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