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浙江全图》作者不详,约绘于清康熙(-)初期,距今约年。
共含青绿山水地图88幅,画心尺寸:37.2X48.4厘米。
描绘清代浙江省全图及州县地图(浙省全图、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处州府等),标记境内:山脉、河流、湖泊、府衙、海岸、岛屿等。
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四边有位置距离标记及地图名。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青绿山水,又称青碧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形式,主要特征为工笔、重彩。其青绿的颜料是来自呈色稳固的矿物如石青、石绿。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苏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省会为杭州市。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金华府
金华府: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婺州路名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改为金华府。
明成化七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8县,府治金华县,故有“八婺”之称。
别的金华古城图
我们来看看
金华县舆图
图题《金华县舆图》系依图中内容而订;图中未附图例、比例,方位标示于图沿四周,采北上、南下。金华县为浙江金华府附郭,府县同城;县境“东西距93里,南北距75里”,图沿四周并注明相邻县界。图中以形象描绘金华县境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及所属各汛、官署、桥驿及聚落;各处注记金华邑制的都、鄙、里数,按:“康熙元年()行均里法,改存为鄙,为里。雍正11年(),行顺庄法,以村落之相近者,比而顺之编为庄,而坊、隅、乡、都之数仍其旧”。从图上钤盖的“金华县印”关防,说明本图为县署所呈官绘本舆图。
图中具体形象绘出通远门外的鸿济桥及通济桥;鸿济桥“长30馀丈,维舟为之,亦名上浮桥,即古问津桥也”,“嗣后屡坏,道光三年()知县*金声(生卒不详;广西上林县人,字东和,号认斋)捐俸重造,旧有田一顷87亩3分5厘3毫4丝8忽,岁亩徵水穀一石,每石折银6钱2分3釐以为修葺之费”;另赤松门外的通济桥,初亦为浮桥,“嘉庆14年冬,知府吴廷琛(-,字震南,号棣华)、知县杨兆璜(生卒不详;福建邵武人,字飱秋,号古生)捐俸倡建;两岸各一垛,中13墩,墩行正西方,东则小椭而剡以杀水怒”。判断本图或绘于道光三年后。
康熙《金华府志》据《太平寰宇记》载:“梁武帝改置金华郡”,并注有:“《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日金华”。隋文帝开皇时期置婺州,始称婺州,金华城称婺城,简称婺。金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秦始皇时(公元前年)分吴越地,置会稽郡,设乌伤县(今义乌),婺城区属乌伤县;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年)分乌伤南乡地(实为西南乡地)置长山县,因县东北长山(即金华山)而名;三国吴宝鼎元年(年)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年)废郡置婺州,长山县改名吴宁县,开皇十二年又改名为东阳县,至十八年(年)更名为金华县。
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年)改称金山县,唐中宗神龙元年(年)复名金华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年)金华县为婺州路治;宋淳化元年(年)为婺州保宁*;戊戌年(年)金华县为宁越府治,庚子年(1年)为金华府治;明清二朝五百五十年间,均为金华府治所在地;民国元年(年)浙江光复时府废,金华县直属浙江省;民国三年(年)设金华道,辖金华、衢州二府地,道府治在金华县;民国十六年(6年)道废,金华县又属浙江省;民国二十一年(年)设浙江省第四行*督察专员公署于金华;民国三十六年(年)改浙江省第八行*督察专员公署于义乌,金华县属之。年5月金华解放,设金华县,10月析金华县城区设金华市。
年撤金华市并入金华县。年仍分设金华县、金华市;年撤汤溪县,除两个乡并入兰溪外,余均并入金华县;年撤销龙游县,其中湖镇区并入金华县,其后金华县城区曾两度设市(县级);年金华县称金华市;年恢复龙游县其湖镇区仍划归龙游县;年撤地建市,原金华市分设婺城区、金华县,后又经数次调整演化为今婺城区、金东区。
康熙版《金华府志》中的手绘《金华府城图》
这里是金华古城的水路门户,曾画舫如云歌舞笙箫
长仙门,曾是金华十里秦淮
城墙始建于唐朝
史料记载,唐开元年间,婺州州治迁徙今址。州治城墙,由吴越王钱鏐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开平元年四月(公元年)建婺州城,城墙周围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并筑有子城(今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路以南的坡地上),周围约四里。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东为熙春门,西为桐树门,北为金华门。
北宋重新修筑,设城门11处
历经个春秋,逐渐毁坏。北宋宣和四年(年),知州范之才重新修筑。周长十里,基宽三丈,面宽三之一,高倍之,设城门十一处,不久其中四门毁坏,留有七门。东称赤松门,南称八咏门、清波门、长仙门、通远门,西称朝天门,北称旌孝门。
清末时,城墙全长多米
明、清时期,金华古城墙曾多次修筑。清顺治十四年(年)修筑后,有“两浙城池惟婺为首”之称。清光绪十九年(3年)重新测量,全城长一千七百零五丈八尺(约米),高二丈三尺许(7米多)。
城门东南有赤松门(俗称梅花门),南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清波门(俗称柴埠门)、长仙门(俗称水门),西南有通远门(俗称望门),西为迎恩门(一名朝天门,俗称兰溪门),西北为天皇门(一名天柱门),北为旌孝门(俗称义乌门)。
来源
今日头条钱江晚报新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