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看待四川省政府同意成都设立东部新区?」截至雨前发稿,该问题有万浏览。
排名第一的高赞回答,是针对东部新区的质疑,答主是北京大学金融学在读硕士,他收获了个赞同,有个评论在他的答案下面激烈交锋。
其质疑主要有三:
第一,成都现有的资源盘活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已经很困难了,一个都搞不好还搞第二个?
第二,要和重庆发展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意思难道就是修得越近越好?
第三,天府新区本身也是下风下水,制造业放这里有何不可?
北大硕士的质疑获得高赞,这在高知人群中尤为突出,如果没有深入成都实际情况,对成都多年来的城市建设规划不了解,对成都东西南北中的地域特点不清楚,凭借没有落地的理论,很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判断。
然而,这也不能说是书生之见,毕竟大多数人与他一样,只能凭借一般认识揣测东部新区的未来,即使他们嘴上不说,心里也有类似的疙瘩——成都同时搞两个新区,会不会贪多嚼不烂?如果不能解开这个疙瘩,势必削弱人们对东部新区的发展信心,影响到后续投资建设。
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由四川省政府主导;东部新区是省级新区,由成都市政府主导。这个回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们的质疑,但是说服力还不够。
因为四川省的情况比较特殊,成都一市在全省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遥遥领先第二名的绵阳(天府新区也没有绵阳的事)。天府新区于年10月获批为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成都片区规划范围为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82%,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积平方公里,占比总面积1/3强。所以天府新区与东部新区,背后出大力的,还是成都。
但是雨前顾问认为,贪多嚼不烂的说法依然不成立,因为对于新区的投资,重点是产业,而不是土地面积,新疆的面积够大,投资不能跟上海比。就这个意义而言,天府新区与东部新区其实是同根生,当初天府新区规划的重点产业,并没有增加,而是转到了东部新区。
这个产业规划转移关乎成都的未来,若要看清未来,先要看清历史。
天·时间篇
孔雀东南飞
很多人不知道,成都曾经有一个东南办,你甚至在百度上都搜不到这个机构,只有老一辈的城市规划人还记得。
东南办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职责是探索成都向东向南的发展,这影响到了后来的南部高新区。
向南发展,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向东,却一直波澜不惊,以致东部新区推出后,给人横空出世之感,其实相关部署,尤其年后密锣紧鼓从未停歇,并非突然心血来潮。
向东的高调给人突兀的印象,也有历史上的因素。成都向东向南的既定发展方向中途出现了波折,向南雷打不动,向东数次反复。成都在西边与北边探索,对于是西进还是东进,曾经问个不休。终于在年确立天府新区后,又回归到「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天府新区看似高新区的继续向南,然其产生背景是当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一开始,天府新区就埋下了向东的种子。
年8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工作动员大会上说,要抓紧启动天府新区作为成渝经济区「起步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到年「十字方针」之东进,再到年成立东部新区,从布局到实施历时近十年,必然有个发展调整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个发展轨迹,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刘奇葆那番讲话,他对天府新区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再造产业成都。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形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二是建设田园城市。以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为载体和着力点,拓展成都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把成都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年3月,刘奇葆分别到成都、眉山、资阳调研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情况,进一步指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是天府新区建设的核心目标,要以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为重点。
这简直就是穿越了8年的时空,对着今天的东部新区喊话。在《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里,明明白白写着,东部新区将聚焦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推动新经济业态与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在简州新城建设以先进汽车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基地。
初始版的天府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裂变,现代制造业抬头向东,田园城市的规划,继续扎根向南。
年,龙泉驿区的GDP一跃成为成都行政区第一,至今多年霸占榜首,就是凭借的汽车制造业。由于不像锦江区商业那样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也不像高新区的科技金融闪耀夺目,很多人都对此无感,当年龙泉驿区的房价在成都各大城区垫底,这个情况直到年之后才发生扭转。
向东,再向东!
年,成都市提出了城市战略发展的十字方针: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成都现代制造业向东的势头迎来破局。
这个方向的排列顺序大有讲究,在汉语语境中,排在前面的,往往是紧迫又重要的事。
东进,是在龙泉驿区的边界上再进一步,向东翻过龙泉山进入简阳,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
南拓,是将天府新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经济成长区和高品质城市新区。
这个战略正式宣告,当初赋予天府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任转向了东边,而且还要翻过龙泉山。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东部新区亮相之前,成都埋下多处伏笔。
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简阳划拨成都代管,成都着手把简阳撤市设区,在初期就抽调精兵强将,让高新区指导组奔赴简阳,成都高新东区的名字也在年就提出来了。
年底到年2月,成都明确了「东进」的区域规划,即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以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四城一园」,这构成了后来的东部新城,与东部新区仅有一字之差。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新区没有包含淮州新城与简阳城区,从这一点来看,成都不仅没有贪多,反而更加聚焦。
在东进规划之外,还有一个神助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将是中国第二大国际机场,飞行区为最高4F等级。
正在施工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种规模的机场,无论是成都还是四川,都没有那个体量去承接,这是国家要建的,是「十三五」规划里最大的机场项目,落在了四川,总投资多亿。
新机场选址早在就开始谋划,年5月正式启动。最初的备选场址有9个,包括仁寿方家、简阳草池堰、金堂平桥、广汉三星、简阳芦葭、简阳镇金、金堂竹篙、中江永兴和双流籍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
年6月20日,天府国际机场确定在简阳芦葭开建,预计年上半年建成投运,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简阳芦葭能够胜出,与4年后的成都东进规划毫无关系,机场选址的考虑因素在于交通与空域。选址大战PK到最后,主要在简阳芦葭与金堂平桥两个玩家展开,双方各有优劣,在综合研判后,发现金堂平桥场址与周边机场空域冲突较多,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最终花落简阳芦葭。若非如此,今天位于金堂的淮洲新城也会纳入东部新区。
机场不仅仅是交通设施,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中国第二大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在空运和临空经济外,还是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能够使用航空运输的产品,也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极其有利于东部新区的高端制造业。
时来天地皆同力,冥冥中似乎有股力量,在把成都的产业梦推向东边。
大鹏一日同风起
从年「东进」,到年「东部新区」,整整三年。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年,往往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成都东进蓄势三年,也该到了爆发期。
此时此刻,国家高层风向也在发生变化。
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央领导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针对成渝经济一体化的规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再来捋一下这条时间线,就会发现这也是多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自然结果。
规划都要有相应的落点,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批复后,成都的落点是天府新区作为「起步区」;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后,成都开启东进,简阳成为排头兵,第一「小目标」是到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最终,则要实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是在年这个时间节点顺应了发展规律,东部新区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东部新区的五个定位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排在第二,「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排在第三,都是城市群、都市圈的体现,这两个定位又对第一个定位产生支撑——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
这个定位,是为了承接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成都从内陆腹地变成了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天府国际机场的投入使用以及中欧国际班列加速发展,都将使成都作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市群、都市圈,向西开门迎客,都会带来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刺激新的产业增长,则带出东部新区的第四个定位——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市场与产业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美好生活上,那么第五个定位「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也就呼之欲出。
理顺了这五个定位的相互关系,就会深切感受到东部新区的推出,不仅是成都向东发展的努力,也是与重庆、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相互协作,以及与「一带一路」、「成渝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成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然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得到解答,为什么天府新区要把现代制造业转到东部新区?为什么成都非要翻过龙泉山发展现代制造业?
一句话,再造「产业成都」,为什么是东进,而不是南拓?
地·空间篇
上水
成都高端制造业为什么向东而不是向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它为什么不是向西与向北。
成都曾经有过西进。上世纪90年代,当时还叫郫县的郫都区搞了一个开发区,年它被成都高新区托管,成为高新区的一部分,同时也获得了国家级开发区资格,成为拥有成都市主城区待遇的地方,换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高新西区。
高新南区繁华无比,但是高新区GDP大头却是由高新西区贡献出来的,因为这里的产业大头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这走街串巷,常能看到英特尔、华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LOGO,能打好几桌麻将。高新西区最宽的一条道路,就叫IT大道。
不光是GDP,高新西区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光一个富士康就得以万为单位计,高新南区是高新区的面子,高新西区是高新区的里子。
那么问题来了,成都为什么不继续往西发展其他现代制造业,给IT巨头们多凑几桌麻将呢?
在《西游记》中,西方是人间乐土。在成都,西方同样是最美好的地方。
高新西区再往西,一直到都江堰青城山,你会看到连绵不绝一碧万顷的苗圃。林盘,是川西一大特色,该独特之处是东、南、北所无。这里还有成都平原最肥沃的良田,那是千万人的粮仓,动不得。
成都西部农田到了都江堰,来到岷江的诸多分支流的上游,水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续往西,是青城山、西岭雪山等自然保护区,在这动工,「窗含西岭千秋雪」还要不要了。再往西就是高山高原,别说产业,居住都成问题,而且是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一想到5.12大地震至今人们心有余悸。
西控,是保护山水林田,维持自然生态环境。
上风
成都北进的历史比西进更加久远,北边是发展已久的工业成熟地带,谢帝《北门扯把子》,有几句歌词,「北门老城墙有个缺缺,都老过你们爷爷」。
但是在北边发展工业并不合适,西边有成都的上水,北边有成都的上风。
成都的风自东北来,新鲜空气从此来,北边是解决雾霾通风的关键,在北边布局大量工业,对环境伤害巨大,成都人的记忆深刻。
以青白江为例,其在年建区,即被赋予发展工业的历史使命。在川化与攀成钢两大集团的强力支撑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四川省内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青白江曾经率先成为成都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经济强区。
但与环境冲突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灰蒙蒙的天,黑黢黢的水,让青白江区苦不堪言,逼迫该区从年以来提出「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第一次将生态建设放到了全区发展战略的首位,先后投入3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历刮骨疗伤之痛,一场场环保硬仗打下来,年1-7月,青白江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天,连续三年同比持续上升,凤凰湖湿地公园成为一张崭新的成都名片。青白江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还青白江区以清白,正是成都「北改」的一个缩影。
青白江凤凰湖湿地公园西控,是为了生态环境;北改,同样是为了生态环境。
但也不能丢了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成都还剩下两个选择——东进与南拓。
拓
拓与进都有向前发展的意思,仔细琢磨,仍有微妙区别。拓,是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拓宽,带有更多原来的基因,天府新区,更像是一个加大版的高新南区。
从年刘奇葆的讲话可知,成都的现代制造业本来打算放到天府新区发展,南边是成都的下风下水,有一马平川的广阔土地,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生态发展两不误。
不过在年成都提出「十字」战略方针后,明确了制造业东进。年初,中央领导视察天府新区首提「公园城市」,天府新区不搞制造业已属板上钉钉。
这仍是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就算南边处于下风下水,但它还是属于成都平原,处在两山夹一城的格局中,这种封闭地形,环境承载力实在有限。
、那几年,冬天雾霾是成都市民最为恼火的一件事,除了冬天静风,山脉的阻隔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在成都平原上任何一个地方大搞制造业,都不适宜。高新西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龙泉驿区汽车制造业,都是低污染的制造业,也还只能小打小闹。
天府新区不搞制造业,而是以自贸区、高新产业为契机,发展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吸引企业入驻。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不需要太多建设用地,而是注重打造优良办公环境吸引高端人才。
据说天府菁蓉中心的企业,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碧波荡漾的兴隆湖,办公环境真是好的没话说。天府新区的产业,也大多集中在兴隆湖一带,当初起这个名字,无疑就寄托了产业兴隆的寓意。
兴隆湖畔这些都带有浓厚的高新南区属性,不同的是,面积要大得多,天府新区向南的一大片土地,就是公园城市最好的「试验田」。
公园城市,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田园城市的升级版,这也是天府新区设立的初衷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的内涵是「公」「园」「城」「市」四个字所代表的各类功能意义总和,分别对应了公共交往功能(公共)、生态系统(生态)、人居生活(生活)、产业经济活动(生产)。
高新南区发展过快,城市建设有些跟不上人口需求,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地铁公路拥挤不堪,需要更广阔的城市空间来解决这些问题,,非天府新区的公园城市莫属。
如今南拓已经达到行政区域的极限,再往南就是眉山了,已经拓无可拓。
进
进,向前的属性比拓更强,有开辟新天地的意思。
很多人质疑高新南区刚刚发展成熟,天府新区正方兴未艾,这么早又去建设东部新区,会分散成都本就不充分的精力财力,造成两头不讨好,特别是在天府新区买房的人心里有个小九九:
房价会被搞跌吗?
其实这是多虑了。早在成都宣布东进战略之时,龙泉山东侧的产业布局跟定位就已经很明确了,空港、临空产业、体育事业,后期汽车、机电等重大产业基地和配套的产城一体。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基地,跟高新南区、天府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总部经济、新经济是互补的。东部新区围绕新机场,建立航空经济发展的高地,托起成都高端制造业,加大第三产业比重,与天府新区战略上不冲突。从产业上看,两者也将继续深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协作。
设立东部新区,无非是从四川省层面落实发展规划和责任机构罢了,从宣布东进战略开始,东部新区的设计就是必然。
东进,是翻越龙泉山,跨过去,有山的阻隔,有地的广袤,有大河的容量,对于成都来说,那就是一个发展制造业的宝地。
龙泉山以东,有大量的平地,或者容易推平的小丘陵地带,这对现代制造业来说不算啥,重庆高山巍峨,坡地无数,制造业还不是做得风生水起。
当然,重庆有长江嘉陵江,有水资源航运的便利。但简阳有沱江啊,穿金堂峡,经简阳、资阳市,至泸州汇入长江。
水资源决定了人口上限,南拓、西控、北改,都处在岷江流域,而东进跨过龙泉山来到沱江流域,可谓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做法。另外还有三岔湖、龙泉湖、龙马湖等多个湖泊在新区周边。
在这里,可以发展起来独立于成都地理环境的新城,人口与产业在一起,就近上班。如果东部新区仅仅是个「上班区」「打工区」,和主城区通勤都要一小时以上,则不符合东进缓解大城市病的一大目的。
龙泉山,在过去阻挡了龙泉驿区继续向东发展,如今却是绝佳的屏障。
龙泉山平均海拔米,成都平原海拔米,中间有米落差,悬浮固体颗粒不会漂浮到米以上,所以龙泉山能挡住绝大多数扬尘和排放颗粒污染物,防霾是有效的。
那是不是龙泉山东侧就得承受污染之苦呢?这也未必。龙泉山以东通风环境好,平均风速1.57米/秒,高于龙泉山西侧0.94米/秒,静风频率20%,低于龙泉山西侧43%,通风好,利于污染物扩散。
成都这些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天府新区这些年来的公园城市经验,都能用在东部新区。而且东部新区的制造业,主要是高端制造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天府国际机场运输,污染也比较低。东部新区集成都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于大成,既是一个产业成都,也是一个公园城市。
龙泉山东侧环境承载能力更强,可以大干一场。龙泉山西侧,依然是那个宜居巴适的天府之国。
关于成都东进,有一句Slogan——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诚如斯言。
人·产业篇
就业
一曲《成都》,唱红大江南北。在世人心中,成都是休闲之都,是挽着手在玉林路上走一走,它的闲逸,它的风韵,以及它的温柔,令来过的人刻骨铭心。
但成都的未来不能只是网红城市,光靠吃喝玩乐。
年,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出台,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就是市域常住人口将在年达到2万。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口数据,人口增长之下,要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要有充分的就业。全靠第三产业,提供不了这么多工作岗位,而且会拉大贫富差距,可以参考印度的情况。只有大量的工厂才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而且收入较为均匀。
制造业,无论是对一座城市,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稳如泰山的定海神针。
无数城市发展经验证实,制造业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连上海这种金融中心都对临港的高端制造业寄予厚望。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尝试将制造业带回到本土,推出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的政策,希望重振制造业。
东部新区制造业起来了,四川人民就不用一火车一火车的出川打工,年轻人也不用涌向北上广深,东部新区能够承接大量的四川劳动力。而四川的人口红利,也能吸引外地的制造业入川。
天府新区加东部新区,能把大量的四川人民变成成都市民。
GDP
数据显示,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6∶30.8∶65.6。而重庆市年GDP达到了.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6:40.2:53.2。
作为双子星城市,年,成都市和重庆市GDP差距比年更大,这就使得成都更需要突破瓶颈,实现转型。产业结构显示,重庆产业分布较为平均,工业占比较成都更重,而成都在消费、贸易、金融服务、软件优势上更为明显,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成都制造业薄弱。而东部新区的建立,就是为了补上这一部分的短板。
城市不能只有商业,东部新区将是成都未来制造业的中心,是发展工业4.0的基地。成都要发展,四川要发展,需要硬核制造业。
同时,东部新区的发展也满足了成都新基建的需要。当新基建的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成都要将概念落实,最终落脚点还是到了「工业基因」浓厚的东部新区。
首先,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了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在这之中,东部新区依靠着自身工业基础优势,成为了新基建环节中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在成都的最佳布局点之一。
当经济下行,不光新基建,老基建也会动起来。
投资亿的成渝中线,投资亿的成南达万高铁线,这些要在成渝之间修的高铁,都是新规划的。如果是高新区、天府新区在南边承接,明显不如东部新区在东边承接。
既然设立了一个新区,地铁得规划几条、道路得修几条,还有各种市政设施、医院,这些加起来的老基建,足够企业们忙活一阵子了。
从产业维度上说,东部新区的建立,补足了成都发展短板,只有第二产业发展稳扎稳打,第三产业锦上添花,形成一个稳固的发展结构,才能使成都发展迈上新台阶。
依托成都市的行政级别和力量,东部新区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实力,强化了自己,也增强了成都市的竞争力,两利的大好事,现实的例子就是浙江省的金华市和义乌市,或者是一个「小重庆」。
结语
在促成东部新区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首次亮相,是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起出现的。
这意味着,发展必须与生态平衡,天地人要平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东部新区的诞生,不是哪一届领导,哪一次政策决定的,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最终导致人走茶凉,而是成都人探索多年,总结无数经验与教训,在发展与生态平衡间作出的最佳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未来的延续,是基于「长期主义」的信念。
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构型取自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蕴含「神鸟托日展翅待飞」的寓意。
太阳神鸟就是凤凰,龙泉山西侧是老成都,东侧是新成都。「凤凰于飞,翙翙其羽」,那是老成都与新成都,生态与发展的比翼齐飞。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成都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为何如此重要,这是成都的永续发展,是四川的千年大计。
从时间维度上说,千年格局,数年酝酿,一朝破局,成都走出平原桎梏,迎来的将是新的发展机遇。在长期坚持下,收获的也将是长期回报。
腾飞吧,成都!
崛起吧,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