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吴崇远市民记者何海美
“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这是旧时义乌鸡毛换糖人独特而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熟谙的歌谣传遍街头巷尾。
如今再回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场发端于民间的自贸活动,我们很难以一个足够宏观的视角去还原那条专属义乌人的改革之路。
于是,我们请来了经历了这40年改革洪流的义乌市民何海美,作为市民记者,与我们一起重新走一走这座城市。
何海美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她从年开始从事围巾生产销售,不仅早把围巾店扎根义乌,而且将业务扩大到海外。然而,40年前,何海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事业会做得这么大,自己的家乡会成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世界第一大市场”。
(图:钱江晚报记者与“市民记者”何海美一起采访。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龚望平/摄)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成了我们的“市民记者”
义乌市中心的新马路市场旧址公园内,石板堆砌成的几排简易摊位,还原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真实模样。
66岁的何海美扎起了头,穿上了精致的外套,来到了靠近门口的一排摊位前。
“作为市民记者,我要做些什么?”显然,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她,并不是那么适应自己这一天的新角色。
“我们就随便走一走,看看义乌,看看市场,说说你想到的东西。”
“哦,那你看这里……”我们与市民记者的采访,就从公园的简易摊位开始了——
“这就是我当年摆摊的位置,那时候这里有上千个个体摊位在摆摊做小生意,我也在这里摆摊卖太阳帽和童装。”
(图:义乌新马路市场旧址。吴崇远/摄)
(图:何海美当年在电影院门口售卖的照片。吴崇远/摄)
(图:何海美有幸成为了市场的第一批商户,拥有了一块一平米左右的摊位空间。)
年,当时的何海美还在为生计发愁。全家人仅靠丈夫在国企中的微薄收入过日子,粮票定量,孩子还小,往往才过半月,家里就捉襟见肘了。“有一次我哥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带来十几张明信片,都是刚刚上映的《红楼梦》。这可是新鲜玩意儿。”
只是想要“试一试”,何海美第二天把照片放入竹篮,来到县城的电影院前叫卖,“3天赚了32元,当时我丈夫一个月工资也只有30多元,于是我看到了做生意能赚钱,能让家人吃饱饭!”
深秋的义乌,已经寒意十足,不过何阿姨还是坚持陪着记者在老市场附近走了走。“以前义乌城区面积很小,老市场门口的马路也很窄,两旁也没有那么多商铺。三十多年了,现在两边都热闹了,倒是这老市场安静了下来。不过义乌小商品经济却越来越繁荣,不仅有实体店铺,还开拓了网上商铺。”
年9月5日,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正式开张。这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初的雏形。何海美向记者比划着一个摊位的大小:“市场很简陋的,摊位用水泥板搭起,几乎就像是一个集市。然而对于商贩们来说,在这里可以名正言顺做生意。我至今还记得搬进市场那时候的样子,每一个人都是笑着的,不用风吹日晒了呀。”
何海美有幸成为了市场的第一批商户,拥有了一块一平米左右的摊位空间。
两年后的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一个大胆口号:兴商建县。这一年的12月6日,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个时候,小商品市场人气已经非常旺。除了省内不少商贩过来摆摊外,省外福建、广东甚至更远地区的商贩也开始出现在义乌。市场中的商品相比百货商店,品种更多,价格更便宜,很具有吸引力。”
告别了老底子的怀旧氛围,我们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走在这里,你会发现,这里都是商城大楼,相互连接,规模庞大。小到纽扣,大到机器,都能在这里找到。
“以前哪敢想啊,觉得有个小铺子就很幸福了。”同质化竞争是困扰义乌几乎所有小商品从业者的问题。尤其是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市场后,当时的政府管理部门有意识地开始“划行规市”,也就是让相同行业的商户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
而这样的集群效应,让义乌的区域发展产生了质变。
“怎么样,今天准备开到几点?”看到相熟的商户,何海美还像当年摆小摊时一样热情地打着招呼,她说:“我喜欢做生意,那时那么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环境这么好,政府又这么支持,党的政策这么好,一天来工作几个小时,我不可能不做了。”
●一列火车
将义乌再次带入快车道
法国的红酒、西班牙的橄榄油、日本的化妆品……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期的进口商品城内,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让人目不睱接。
记者跟着何海美回到了她经营的丝巾店内,服务员正在招待两位伊朗采购商。
何海美亲自走到展示柜前,在眼花缭乱的丝巾中挑出几条款式不同的丝巾,再通过翻译一一介绍。“这条是今年的新款,之前很多中东采购商已经批发了好几百箱。那一种丝巾价格上要便宜一点……”仿佛站在眼前的,还是那个二十多岁的售货女。
过去,从国外进口商品到义乌,大多走的是水路。以欧洲为例,从海港装船经由好望角再到宁波港,然后转驳公路运输到义乌。
年11月18日,由义乌开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首趟“义(乌)新(疆)欧(洲)”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正式发车,截至今年已开通9条运输线路,辐射35个国家,涵盖日用小商品、服装、箱包、五金工具等近种中国制造商品,成为小商品通达全球的物流首选。
金海军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期经营着自己的进出口公司。“我们公司基本上以西班牙进出口商品为主,中欧班列开通后,我们大部分进口商品都选择走铁路回国。从装车到卸货,整个流程也就23天,综合下来,铁路运费虽然比海运贵一点,但中间时间省,还免去了中转接驳的费用。”
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义乌海关累计监管中欧班列集装箱标箱,同比增长.52%。而这,如同义乌过往的40年一样,都在诠释改革开放的无穷活力。
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买全球,卖全球”在义乌已经是家常便饭。
“你看这里这么多外国人,在义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何海美说,她经营的丝巾店面积达到了多平方米。每天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客商光临选购。“我儿子大学毕业后,接过了我手中的店铺,将我们围巾打入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的市场。现在我们能把优质的商品推介到国外,也能将国外的优秀商品带到中国。我也会经常去逛逛商贸城里的进口店铺,买一些进口红酒回家品尝。”
家族式的传承,也是义乌商业模式的特点之一。
“我们这一代做生意,和上一代的模式不一样。”国际商贸城四区4楼的一家直销店铺里,85后罗云锦一边泡着功夫茶,一边用英语流利地打着越洋电话沟通业务,“我们接触的理念更新,知道要把钱要花在有潜力的项目上。而我们的上一辈花钱相对谨慎一些,因为都是一点一滴攒下来的辛苦钱。这个市场像我这样的新一代,做事会更大胆,商业模式也会更灵活。”
●市民记者何海美:想创业,请来此
回首过往的四十年,在我眼里,义乌算是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义乌,地少人穷。幸好,义乌还有“鸡毛换糖”的经商历史,有着“走出去”的那股韧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义乌”,我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开放政策。经历四十年的风雨和阳光,如今我有房有车,家庭安康,成了一个“幸福的义乌人”。
这些年义乌小商品经济越做越大。除了“卖全球”外,如今我们也能做到“买全球”,通过中欧班列,你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全球的优质商品,想想看以前买个好一点的进口产品要去杭州甚至上海,今天就方便多了。
我想,归根到底,义乌小商品的成功离不开一批诚信、勤劳的老百姓,也离不开政府开放支持的政策和高效便捷的服务。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创业环境变好了,我觉得想创业的人可以来义乌试一试,义乌的实体市场已经非常完善,电子商务也在蓬勃发展,其实做生意没有迟早,只要你够努力,坚持创新,保持一股年轻心态,肯定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