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义乌第一家饰品店,培养了义乌多位饰品行业的老板,一路做到全球最大饰品生产基地的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女首富、年度风云浙商......40多年来,笼罩在周晓光头上的,已经有数不清的荣誉、花环和桂冠。
然而,40年后的今天,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知名女企业家,却在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名下公司新光圆成6年上市路走到尽头,曾经身家亿的“饰品女王”正在经历从“浙江女首富”到一度负债高达亿元的人生大反转,不仅先后被出具45个限消令、72次成为被执行人,还被法院“悬赏追债”,别墅、豪车等也被多次拍卖。
16岁跟着母亲卖绣花样,一路卖到东北边境
周晓光,年11月6日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位于岭北的小山村。那时候,我国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一出生后,就有大串的苦日子等着她。
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着在生产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虽然都勤奋能干,但日子过得还是十分艰难。
长到少女时期,家里又有了5个妹妹和1个弟弟,还有一位80多岁的奶奶,人口多,劳动力少,靠生产队分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父母起早贪黑地劳作,自留地里种蔬菜,猪食地里种玉米、地瓜,以此来满足一大家人的生活。
周晓光读初中时,连4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一边是老师催缴学费,一边是父母拿不出钱的辛酸,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懂。
苦日子的经历,让周晓光很早就懂得:人生需要梦想,而要实现梦想就必须通过艰苦的努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岭北山村,出门做生意的机会来了。周晓光的母亲黄仙兰是义乌廿三里人,此地正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演绎的“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周晓光的舅舅等很多亲戚很早就在做“鸡毛换糖”的小生意了。
受其影响,加上黄仙兰手也巧,描绣花、花样绣花样样在行,用稻草绳、塑料绳编的小蜻蜓等小玩意儿样样好看,周晓光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做绣花样,拿到集市卖钱补贴家用,这也直接影响了她日后从事饰品的生意。
年,周晓光高考落榜。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跟随母亲一起到江西、福建等地做生意。刚开始的时候,绣花的东西在当地卖得还可以,后来就不怎么好卖了,周晓光就想到了去外地卖。
17岁那年,周晓光向母亲借来几十块本钱,准备去东北地区卖绣花样。因为东北比较冷,女人在家里没事就绣花,所以,绣花样比南方好卖。
只是,面对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周晓光一点概念都没有。到了地方,她连地图都看不懂,问别人才知道一个圈代表一个城市,两个圈代表一个县级市,什么颜色是铁路,什么颜色是公路,也都是别人告诉自己的。
每到一个城市,周晓光就找人多的地方摆摊,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始了“跑码头”的生意,经常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搁时间,她一般选择白天摆摊,晚上坐车赶路。
第一次东北之旅,跑了40多天,带去的货物全都卖掉,赚了元。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城市职工平均月薪才36元。周晓光40多天就赚了元,作为农民,这是一笔做梦都会笑醒的“巨款”。平时连两毛钱的东西都不舍得吃的周晓光,花了90元给父亲买了一块石花牌的手表。
跑码头的那几年,因为没有固定点,经常是一个地方摆摊三天,又换一个地方,而且产品也单一,就是绣花样、绣花针之类的东西,周晓光每次都是背着多斤的货物,装在两个大包里,毛巾一扎前后背在肩膀上,再左手一个包,右手一个包,出去一次不容易,尽量多带点东西,卖完以后再回来拿货。
那个年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从浙江到哈尔滨要坐三天四夜的车。先从义乌到上海坐一个晚上的车,再从上海上火车坐三天三夜,时间不赶巧的话还要在火车站等一天。
在火车站,一个女孩大包小包背着多斤的货,走天桥,下地道,真的腿都发软发麻了。上了火车更是人挤人,周晓光睡觉的地方就是一张塑料布,过道上、座椅底下、行李架上都睡过。
在外地,周晓光非常节约,不舍得花钱买东西吃。中午摆摊饿了,就买几个便宜的烂苹果,坏的部分挖掉,好的部分当午饭吃。可最苦的还是精神上的孤独,一个女孩在外地,没有亲人陪伴,有多少个夜晚,她一个人捂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
但她心中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为了自己年迈的父母和6个年幼的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就算吃再多的苦,也要坚持下去。
就这样,一个女孩手拿一本中国地图,夕发朝至,走南闯北,沿着公路、铁路不停地往前走,最远走到了大兴安岭,接近边境。此后,流动小商贩的日子过了7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正是这段经历和磨砺,练就了周晓光很好的市场敏感度,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虽饱受世态炎凉,遍尝生活艰辛,但铸就了她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意志和毅力。
义乌摆摊,开出第一家饰品店,行商变坐商
年,周晓光认识了一位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因为志同道合,两人很快结婚生子。春节后,孩子才六个多月,夫妻俩收拾了五六个大包,又想出去跑生意。
到了火车站,周晓光突然告诉丈夫不想走了。她觉得一直这样全国各地跑,连个家都没有,带着孩子在外面流浪,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丈夫就说让周晓光先回去,自己先把手里的货物卖掉再说。于是,周晓光留下来了,那天晚上,她就住在义乌。
年10月,正好是义乌第三期市场分摊位,夫妻俩拿出所有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买下了一个摊位。从此,周晓光就坐下来了,从行商变坐商。
之前,在东北卖绣花的时候,周晓光就发现女孩们喜欢戴一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头饰。同样作为女性的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和爱美天性,决定在义乌经营饰品,自己负责在义乌摆摊卖货,丈夫负责广东进货。
因为有过七八年跑生意的经验,周晓光对各个城市、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都有所了解,客人的性格和脾气摸得也比较透,所以饰品生意做得比较好。
当时,周晓光和丈夫带着元来义乌,目标是赚到5万就回去。到了年,她就赚了十几万。夫妻俩在义乌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住宅区买下一套新房,并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了一间门店。事实也证明,周晓光的投资眼光颇准。没过多久,朝阳门就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
几年下来,周晓光就实现了她“行商”时代所有的梦想:丈夫善解人意,儿子活泼可爱,家庭和谐美满……如果仅从小家庭观念出发,她似乎可以停下来歇歇,享受相夫教子的快乐了。
可当饰品生意做到了全国数一数二的时候,“赚5万就回家”的想法也就抛诸脑后了,周晓光再也没有“满足”过,一种叫“事业”的想法开始在她脑子里萌动。
年,周晓光夫妇去香港考察。她发现香港的门店装饰得都很漂亮,同时期的内地根本就没有门店装修的概念,这给了周晓光很大的启发。跟香港的“店铺式经营”相比,义乌的店面都是几平米的摊位,好多好看的东西都放不下,全部堆放在那里,根本没办法向顾客展示“美”。
香港回来后,周晓光就装修了自己的门店,把好东西慢慢展示给路人看。没多久,旁边类似的门店也开起来了,慢慢形成了商业街。周晓光越做越大,门店楼下4间,楼上6间,一共拥有10间店面。
店铺越来越多,经营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周晓光成了义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义乌的第一家饰品店是她开的,她也成为了许多新产品的代理商。
外出闯世界有家有好日子的愿望已经实现,可生性好强的周晓光仍有进取拼搏的劲头,不甘心就此放手。
实业办厂,改善经营和管理,带动义乌走向世界
年,周晓光和丈夫商量后,毅然拿出了万的家产,在义乌投资创办新光饰品工厂,开始自产自销模式。第二年,就在以前进货的广州饰品一条街开了一家店,关于对市场的研判能力和敏锐度,广东人远远比不上义乌人的头脑。
当时广州街的女性喜欢戴丝巾扣,周晓光带团队三天就能做出来几十款丝巾扣,而且价格还比香港、台湾进来的便宜。因为自己有工厂,成本50元的东西就卖70元,价格便宜,数量立马就做起来了,对广东市场冲击很大。之后,义乌市委政府引导大家积极办厂,两三年内就有0多家工厂企业遍地开花,义乌逐渐有了自己的产业支撑。
在周晓光的苦心经营下,饰品厂发展壮大,从年到年,短短三年时间,饰品厂的发展速度急剧增长,效益连续翻倍,且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
新光一举成为全国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周晓光成功创建了自己的实业王国。
作为行业领头羊,新光每天都要开发至少多种新产品,跟随它的企业越来越多,然而这并没有让周晓光满足,她觉得:“别人跑得快,我才跑得更快!”以前,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商铺,完全可以应付,但有了施展拳脚抱负的实业后,面对日益壮大的企业,周晓光自觉压力越来越大。
她说:
“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除了速度还是速度,尤其是企业做大后,往往会变得异常迟钝,加强速度就更为重要,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面对这些难题,周晓光说:
“每一次发现问题我都觉得非常沉重,唯有不断改变,不断学习,加强人才培训。”
商海中不断摸索的周晓光,经营理念也渐渐成熟,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办好企业,她想到借助外脑突破发展瓶颈。
“经验很重要,但方法更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背后的人。”
于是,周晓光果断作出决定,邀请一家咨询公司入驻新光饰品,开始全新的企业改造。
其实,早在年新光成立的时候,周晓光就投资万从广州饰品企业里招聘了40多名技师和管理人员,还有数百名熟练工人,这些人基本都是台商企业的资深员工。年开始,她又不惜重金聘请了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
虽然人才投资巨大,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可以说正是这些人才的引进,才让新光公司在饰品行业异军突起。
年5月,在香港国际珠宝饰品展览会上,周晓光迎来了她人生和事业的高光时刻。展会上,新光产品吸引了来自欧美、亚洲等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客户,外商把四个展位挤得水泄不通,随身带去的8名翻译人员都忙不过来了,又临时请来4位。会后,不少外商专门跑到义乌进行合作洽谈。
中国女性周晓光,首次打破了一贯由韩国和香港称霸饰品市场的局面,在参展的57个国家和地区的家饰品企业中着实“火”了一把。
新光由小变大,职工一度超过人,周晓光的人生意义也快速提升,她从一个小商贩,开始向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转变。
不过,尽管周晓光有远见,但她不惜重金请外脑管理公司的努力仍然遭到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反对:“花那么多钱请人来讲课,还不如多发点钱给我们。”
周晓光心里知道:改革总是要经历阵痛的。对于那些能力和素质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员工,周晓光既没有让他们继续待在原来位置上阻碍企业的发展,也没有粗暴地裁掉他们伤害创业情谊,而是自己出钱,或资助或鼓励他们自己创业,壮大饰品行业。
就这样,从新光离职的不少员工都成为了义乌当地饰品行业的从业者,六七年间,义乌有着新光背景的饰品企业就冒出了多家,新光也被誉为义乌饰品业的“黄埔军校”。也难怪,周晓光自己都说义乌饰品行业里,有多位老板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
亲自培养众多竞争对手,放在商界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周晓光很坦然,她说:
“我要的是一片森林,不是一棵大树。独木难成林,只有行业兴,企业才会旺。我在乎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做大做强新光集团的基础上,周晓光以超越自身利益的眼光看待义乌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流行饰品成为义乌的支柱型产业,吸纳安置了来自全国的就业人员,使得浙商群体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一大商帮。
当上人大代表,积极献言献策,推动义乌试点的建立
年,周晓光当选为人大代表,第一次从穷山沟走向人民大会堂,没有任何准备,也不知道如何提建议,更谈不上议案了。
参会回来后,周晓光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人民代表的责任。之后,她就请了几个“老师傅”,义乌前任政协主席、副主席,讲师团的团长等组成了五人智囊团。
年春节期间,周晓光在新光集团的拜年广告里向全市人民征求建议、意见和提案的材料,不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个月时间,多家媒体到义乌来采访周晓光,把她折腾得够呛。
但是,征求意见的效果明显,从那以后,全国各地的人都跑到义乌,提供资料和信息,工作中化解了很多社会矛盾。
在她担任人大代表的10年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义乌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
经过30年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之下,义乌小商品经济体系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选择。作为在义乌开展事业的周晓光,这理所当然地成为她当年重点调研的课题。
周晓光认为,尽管义乌经济规模已经足够大,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如果把握不好,发展一定会遭遇瓶颈。如何转型?如何升级?恐怕除了如周晓光一样的企业家对自身经济运行模式进行反思,更多的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周晓光设想:
“如果在义乌建立一个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通关、商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赋予义乌更大的涉外管理权限,推进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方面的建设,可使义乌更好地促进国内企业国际化,并推动其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发展,成为国际商品、服务进入国内市场的商港。”
有了设想,周晓光开始大量走访、座谈、思考和研究,包括向政府部门咨询,向经济专家讨论,最终形成了“关于建立义乌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建议首先得到了义乌市政府的首肯,他们也希望周晓光能通过全国人大会议这个渠道,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周晓光起草了多份主题一致但角度不同的发言稿,以便抓住时机为“义乌试点”呐喊。她甚至还准备了多份给领导人的信,以期通过各种机会,能够送到他们手中。
9年两会期间,周晓光把建议带到了北京。在温家宝总理参加浙江团的讨论时,周晓光抓住机会向总理当面递交了这份建议。
向总理“上书”后,周晓光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年中,她突然接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的反馈:温总理已经在这份建议上作了重要批示,指定10多个相关部委认真开展调研,研究这份建议的可行性。
有了总理的指示精神,“义乌试点”的运作开始慢慢进入轨道。9年10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上报要求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请示。之后,多个国家部委领导相继来到义乌,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
年3月,周晓光再次准备了大量推动“义乌试点”的材料赴京。到了驻地宾馆,材料还没来得及打开,一个紧急“义乌试点已经获批了,你可以安心了!”当晚,同团代表、领导们纷纷表示祝贺,无数个来自全国各个的祝贺电话接踵而至……周晓光形容那天的感觉是“幸福得眩晕”。
年5月6日,对于义乌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当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隆重举行,也是从这天起,义乌正式成为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全国第十个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这个万众瞩目的“试点”被批准的背后,有着周晓刚三年来矢志不渝的坚韧和执着。
在周晓光担任人大代表的10年间,提出的议案(包括建议)达余件。在她那一届人大代表里,提建议和议案最多的就是周晓光,她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人大代表,在社会上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影响。
总结
风云激荡四十年,那个从小提篮卖绣花样走南闯北的女孩,经历了一路摸爬滚打成为“饰品女王”,在“万元户”稀缺的上世纪80年代,她成为最早富起来那批人,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
逐渐把企业做大之后,有了资本,通常会跨行发展,难免走向无序扩张的道路。周晓光的新光集团也是这样,最初只是一家专注于做饰品的工厂,积累到丰厚资本以后,大幅跨行到房地产投资。陷入如今的窘境,很多人认为源于周晓光在地产上的布局失策。
这或许也印证了《鸡毛飞上天》中的那句台词:“鸡毛没根立不住,根太重了飞不起来”。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和辉煌,都不是无源之水、无因之果。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就贸然涉足其他行业,甚至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是非常不理智的。企业家不能好高骛远,什么都想做,即使是创新,也要有基础和设备,即使开拓各种社会资源,也要尽量做到本行。
在这个浪潮翻腾的年代,创业没有终点站,也没有回头路,周晓光能否再次站在潮流的中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