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十万邵商闯老挝,玩转东盟大市场既能当老板
TUhjnbcbe - 2024/3/6 17:40:00

邵商:内陆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商帮

在湘中偏西南的资江上游与邵水交汇处,有一座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邵阳,从宋理宗宝庆元年(年)到中华民国十七年近年间,这里被称为宝庆,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晚清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民国时期再造共和名将蔡锷、“台湾经济之父”尹仲容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都诞生在这里。

不仅如此,这个地方还产生了一支非同小可的商帮——邵商。

“邵商”始于唐宋,成于明清,兴于改革开放之后,是湘商的一支劲旅,其从商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运营能力之强、影响范围之大,在当今中国内陆地区无人能敌。

自古至今,邵阳人都有外出谋生的传统

早在三百多年前,宝庆人就慕汉口九省通衢之地利,是个以货换钱、将本求利的好地方,于是,把当地所产的衫木、煤炭、桐油、土纸、笋子之类土特产,装船驾橹,经资水,出洞庭,下长江,达汉口,逐商业利润,拓生存空间。

考虑到从汉口返回宝庆乃逆水,行舟实在吃力,这些来汉口的运输船,就设计成只使用一次的“毛板船”,到了汉口后连货带船一起卖。

一趟下来,船员水手,大多留在汉口,做了“挑码头的”,久而久之,赚了银子的和出苦力的宝庆人,就在这汉水边,或建瓦屋起层楼,或搭棚子盖偏厦,形成了以宝庆府人为主的居民区,汉口人称宝庆帮。

清咸丰年间,为加强湘籍人在汉口的凝聚力,宝庆府在汉商人,在宝庆街建起“宝庆五属同乡会馆”,并在会馆附近汉水出江处的集稼嘴,建起了自己的专用码头——宝庆码头。

在汉口的众多码头中,宝庆头码是位置最好、面积最广,势力最强、货物吞吐量最大、人气财气最旺的一座码头!

老武汉人都知道:汉口这座国际化商业城市,是从一条叫“汉正街”的街发展起来的;而汉正街,又是在宝庆码头的基础上形成的。

即便是在今天,汉口的许多街道,仍然还以当年宝庆府的名字命名,汉口硚口区的宝庆正街,不足两百米,却衍生出二街八巷:宝庆二街、宝庆三街、宝庆一巷,宝庆二巷……宝庆八巷。今汉正街上绝大多数老居民,都是湖南宝庆人的后代。

反映一个地域商人势力范围的显著标志是他们在各地建立的会馆,明清时期,宝庆商人建立的会馆比比皆是。

公元年,流寓在洪江的宝庆商人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会馆——太平宫,宝庆人在洪江不仅以讲义气、重情义著称,而且修建的会馆是洪江十大会馆中最体面、最豪华的,当时有句谚语说:“江西会馆的银子,贵州会馆的顶子,宝庆会馆的拳子”,说的是江西人有钱,贵州的生意人多是官商,而宝庆人会武功、重义气、讲信誉。

清末民初,宝庆的白术大商人龚小云,在香港药商中信誉甚高,其“公记”、“长寿老人”牌在香港及南亚颇负盛名。

东方犹太人——邵东人,与温州人齐名

今日之邵商兴起,源于邵东,始于神州大地改革开放东风吹来之时。邵东作为地处湘中的一个内陆县,跟温州一样,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为了谋生,穷则思变的邵东人在湖南乃至全国率先弃农从商,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南闯北。他们起早贪黑、风餐露宿,从小买卖的“扁担经济”起步,一路吆喝,设场立市。

到上世纪80年代,邵东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游商部落”,其成员互相帮衬、抱团发展,总数达二三十万之众,足迹遍及全国,无论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还是偏远的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和西藏阿里等地,都能看到邵东人的身影。

邵东人由此获得了与温州人一样齐名的“中国犹太人”美誉。

闯世界的邵阳人

在邵东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邵阳市其他县、市、区的人也纷纷投身商海。

隆回县的淘金者,走遍了国内所有产金地区,还到了周边的缅甸、越南、老挝以及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

拒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外经商的邵阳人有万之众,仅新邵县的箱包产销大*,在全国各地就有10余万人,著名的河北白沟市场,新邵商人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在常德经商的邵阳人有1万余众,全市经营小百货的商家,邵商占80%;经营家电的商家,邵商占30%,常德著名的桥南市场,85%以上的店面是邵商经营。

在怀化有“邵阳商人撑起了怀化经济一片天”之说,仅邵商颜坚生的德天集团就在怀化市建了9大专业市场,大大激活了当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省城长沙,邵商在房地产、酒店、电子通讯、服务行业等领域投资在亿元以上,拥有固定资产多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6万多人。

在国际旅游城市广西桂林,其房地产业邵商投资占一半以上。

在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浙江义乌,其金福源珠宝广场就是邵商杨海鸣投资28亿元兴建的。

在北方水乡河北保定白洋淀,邵商唐曦投资10亿元建设大型温泉项目……

一个个大手笔项目,彰显着邵商的实力和大气。

邵商的足迹不但遍布国内及港澳台地区,还走出了国门,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

目前,仅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经商的邵阳人就有十多万人。

在老挝,邵阳人创办的企业有余家、批发店0余家、零售店1万余家,投资领域覆盖老挝人的衣食住行,仅摩托车市场就占据了80%的份额,手机、服装、箱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50%以上。

在非洲创业的邵阳籍商人欧阳日坪,因成绩卓著,还被推举为科特迪瓦华人联合总会会长。

十个湖北佬,顶不上一个宝古佬

邵阳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精明上进,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再就是“霸蛮”、勇猛好斗、敢打敢拼,缺点是冲动有余,幽默不足。

所以民间有谚云:“论霸蛮,国人畏湖南人,湖南畏宝庆人”,此外,还有“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湖北佬;十个湖北佬,顶不上一个宝古佬”之说。

改革开放以来,邵商中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人物,如湖南民企先行者、曾氏企业集团董事长、长沙邵阳商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曾小山;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建鸿达集团董事长刘平建;大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胜龙;北京纽曼理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唐未德;猫人国际集团董事长游林;怀化得天投资集团董事长颜坚生;上海华染集团董事长、上海市邵阳商会会长杨传智;兴联盈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邵阳商会会长刘长江;贵州东昇集团董事局主席、黔东南州湖南商会会长唐绍平等等,灿若星辰,数不胜数。

综上所述,邵商无论是从商人数,还是富商大贾方面,都堪称湘商的“精锐”和“王牌”,且与沿海地区的温商、泉商等商帮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有影响力的商帮。

抱团作战,玩转东盟大市场

邵商不仅“单兵战斗力”很强,更厉害的是,善于“抱团作战”。

邵商赵战*,在越南从事商贸物流行业17年,于年和其他邵商、湘商发起成立越南·东盟(湖南)商贸物流园,带动在越邵企、湘企抱团发展。

在泰国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刘纯鹰,以“湘情”助力在泰国的老乡。年,他利用泰国零关税*策辐射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亿人口的优势,在泰国巴真府甲民武里建起我省首个境外工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吸引众多的邵企、湘企入驻。

年,刘纯鹰又发起成立泰国湖南商会,并担任会长,把在泰国打拼的邵商、湘商和国内其他省份同胞团结起来,一起“搞大路”。

……

邵商们这一抱团还真不得了,搞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邵商们已经占据泰国中低端箱包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基本垄断老挝五金、家电、手机等行业市场,还占有老挝80%的摩托车和柴油机、一半以上的服装和箱包的市场份额。

(邵东市打火机生产企业现代化生产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邵商发起成立的老挝、泰国、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湖南商会,商会核心人员均成为当地著名侨领。刘纯鹰还受聘担任了泰国国会主席的中国*策顾问。

湖南与老挝万象市缔结为友好省市、老挝在长沙设立总领事馆、长沙至万象航线的开通等湖南与老挝一系列重大合作交流事项中,都有宋杰锋等邵商积极服务助力的身影。

坊间还流传,东盟一些国家*要,经常是邵商座上宾,曾经东盟有一位国家*要到湖南访问,还专程去邵东看望某位邵商的家人……

传闻或许不尽真实,但邵商在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却是实打实的。

这些年,以邵商为主体的泰国湖南工业园、老挝湖南工业园、老挝湖南橡胶产业园、越南商贸物流园等,在东盟国家相继兴建,并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境外园区,入园邵企达53家。

据统计,邵阳市在东盟地区从事外贸的邵商逾10万人,企业近家,投资超过14亿美元,均居全省第一位。

凭着这样的独特优势,大家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首届湖南—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花”落邵阳了。

有一群在老挝的邵阳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在老挝,十万湘商如今已是各领域中重要的一股建设力量。

他们中许多人从挑货郎担、流动摆摊做起,一步一步在湄公河边打开局面,站稳脚跟。湘商们在老挝能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先行者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创业精神。

长沙到万象,0公里的直线距离,如今有了直航航班,两个半小时可以抵达。而上世纪90年代,从湖南去老挝,山高路远,险象环生,路上要颠簸一个星期。

那些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邵阳人

年,42岁的田抗美带着多斤小商品,从邵东火车站出发,踏上了闯老挝之路。

湖南商人田抗美:一天一晚坐到昆明,昆明坐三天再坐到勐腊,勐腊之后在那边还要坐车,哇,到(老挝)里面去还要坐两三天(车)。

老挝靠近中国的这片大山,是当年湘商到老挝的必经之路。山林里的山蚂蟥,至今仍让不少老挝湘商闻之色变。

老挝雅宋家具公司董事长赵亦*:走山路最怕的就是山上的蚂蟥,蚂蟥几乎是遍地都是。

湖南商人李朝晖:我现在一看到山蚂蟥,一听到山蚂蟥,这几个字我就起那个鸡皮疙瘩。

跨过中老边境的山林20公里,便到了老挝勐醒,这座老挝北部的边境小城,是不少湘商进入老挝的第一站。

当时,老挝刚刚实行革新开放*策,物资比较匮乏,湖南人带来的各种小商品大受欢迎。年,18岁的卿科渊带着两大包衣服到勐醒摆摊,一天就卖了一万六千块钱。

老挝科晨集团董事长卿科渊:抢购得很厉害,心情特别高兴,一天能卖这么多钱。

邵东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中国和老挝都在进行改革开放。

湘商不断将中国相对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模式输送到老挝。

最初,从卖衣服到卖小五金,再到卖手机、摩托车,老挝湘商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湖南邵东。

邵东,湘中的一座小城,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就最先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就诞生于此。

湖南邵东县委书记沈志定:邵东人能吃苦耐劳。有这么一句话,邵东老板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第一批来老挝创业的湖南人,是从挑货郎担起步的。在陌生的地方,湘商扛着日用品,由老挝北部的勐醒小城一路向南。

今年34岁的金晓银,18年前每天挑着多斤货物,在万象周边的村子摆摊。因为习惯用右肩挑担,几年下来,他的肩膀已明显一高一低。

老挝DCD建筑科技公司总经理金晓银:挑扁担我挑这边又痛,挑这边我感觉就扎实点。挑了4年吧,就是万象方圆百里,几乎我全部去过,都是走路去的。

文化不同,语言不通,湘商初来老挝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

第一批来老挝的湘商,都没学过老挝语,只能通过打手势和当地人交流。

贸易付款结账,都只能用计算器按数字。风餐露宿也是创业者经常要面对的。

老挝DCD建筑科技公司总经理金晓银:最痛苦的就是住在那个屋檐下,又冷,没有被子,有时候会下雨,这个时候,晚上就会冷嘛,感觉还是比较凄凉。

老挝科晨集团董事长卿科渊:哪个地方有村庄,我们就在哪个地方把货卸下来,就在那里摆地摊,晚上回来吃饭,就在河边上打个地铺,就在这个边上,用河里面的水煮饭。

用矿泉水瓶煮方便面,则是张坤,在原始森林里呆了五天五夜后,总结出来的一套生活经验。

老挝鲲鹏实业董事长张坤:这个反正要靠这个小火,靠火的余温慢慢地给水加温,加热到大概50度左右,让它这个泡面能软就行。

如今已经回湖南发展的李朝晖,每次回到老挝,都要吃上一碗当地米粉。米粉,在老挝话里,叫——烤鳖,往往会被湖南人误解为烤甲鱼。

老挝湘商李朝晖:我们家里人都问我在老挝吃些什么?我说早上吃“烤鳖”,中午吃“烤鸟”,晚上吃“烤鸡”。“烤鳖”就是这个米线,“烤鸟”就是糯米饭,“烤鸡”就是面包。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

老挝人民,包容友善,能够善待远道而来的外乡人。糯米饭,是大部分老挝湘商心中最温馨的回忆。

老挝人一日三餐都喜欢吃糯米饭,并且吃的时候要用手使劲揉捏,越揉越有劲道。

当年走村串户的湖南商人,饥肠辘辘之际,往往可以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里,饱餐一顿糯米饭。

老挝雅宋家具公司董事长赵亦*:我们每到一个村庄,基本上就在老百姓家里吃饭啊,喝水啊,只要你路过他家,他吃饭的时候(会说),哎呀,同志你过来吃饭呐,一起吃饭。

如今,许多湘商都和老挝人成了好朋友。

43岁的李松志,在万象做电器生意。刚到老挝时,当地人康拉帮了他不少忙,后来李松志也帮助康拉成为一家中国空调在老挝的代理商。

老挝创维空调代理商康拉:阿松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通过这么多年的接触,我觉得他是个很不错的人。

“创业艰难百战多”,到老挝闯荡的湘商,都要面对挫折、失败、疾病和苦难。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乐观,则是在逆境中最好的营养品。

凭借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凭着对市场和产业的敏锐,湘商慢慢在老挝站稳了脚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万邵商闯老挝,玩转东盟大市场既能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