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双旦(诞),若是往年,义乌小商品城应该挤满来下明年订单的采购商。但今年,在外贸激增的背景下,这里却是格外的寂静。
12月中旬的下午三点,义乌小商品市场,拉下卷闸门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响起,这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但商城里客流量稀少,没有了往日鼎沸人声的遮掩,卷闸门声显得无比刺耳。
下午三点,市场内店门大部分已经关闭
数百米的长街空空荡荡,大门紧闭的商铺不在少数,即便是开着店门,铺主们也只是对着手机或者电脑上的电视剧消磨时间,有些甚至已经在玻璃上贴出了红底黑字的转租告示。
往年,义乌一个城市将出口全世界80%的圣诞用品。义乌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年前10个月,义乌共出口圣诞用品18.6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实现了连续6个月的正向增长,贸易顺差达到了.2亿美元,创下了年1月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
全世界都在从疫情相对平稳的中国进口商品,而作为中国外贸市场指向标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却迎来最艰难的关头。另一边,小商品市场之外的工厂和外贸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不同的商业模式造成了两者在疫情下不同的境遇。
外贸公司和工厂因为获客渠道多样,抓住了出口需求暴增的机遇,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小商家们以实体店铺为核心获客渠道,依赖国外中小买主的实地采买。往年他们可以享受到商贸城产业聚集的红利,但是在疫情封禁的情况下,线下客流被一刀切,他们几乎完全失去订单来源,只能守着几平米的店铺,苦等疫情结束的一天。
今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因此显得格外的寂静。
义乌静悄悄
义乌小商品市场1区5楼,有一条著名的圣诞街,这里聚集了大量专门批发圣诞用品的商店。圣诞袜和圣诞帽挂满了铁格网,金属扎成的麋鹿缠上彩灯守在店门口,节日彩带挂满了墙,甚至有的店里,密密麻麻摆了数十棵造型各异的圣诞树,将十五六平的店铺挤得满满当当。但是,冷冷清清的走廊、百无聊赖的店主们和热闹的节日氛围形成鲜明反差。
老崔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卖高端圣诞饰品的店,主要面向欧洲、南美和东南亚市场。往年刚刚过完春节就会迎来圣诞用品的第一波采购潮。来自这些地方的外商会把老崔这个小店铺挤得水泄不通,询价、拍照、开单。
而年,疫情一下子把所有的节奏都打乱了。2月18日,义乌小商品市场顶着压力,率先开市,但是,来到店铺的老崔看到的只有空荡荡的商城,和面容同样苦涩的隔壁老板。
更让老崔没有想到的是,这副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年的圣诞节。
熟悉外贸的人都知道,每一件从义乌漂流出海的商品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圣诞用品而言,3月份到5月份是采购期,国外的采购商会来到义乌看样品,下订单,平均五六万一单,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万。六月份到七月份是生产期,各个工厂开始加班加点制作订单,这个时候工人的工资会从元涨到元,就为了赶在期限内出货。八九月份是出货高峰期,因为国外采购商拿到货还要时间铺货,算上40天的海运时间,等到了十一月份,义乌的圣诞花环才能挂上异乡的大门。
无人问津的圣诞用品店
但是年,从三月份到十二月,老崔没有遇见一个外国商人。他的销量极速缩水到往年的三分之一,仅剩的三分之一来自过去积攒下的一些老客户。老崔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