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兴起了很多自由批发市场,它 [复制链接]

1#

19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浙江农村地区最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专业市场”的自由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推进了流通体制的改革,也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业化的发展。

专业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专业市场最先是由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自发地发展起来的。他们利用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批发和零售自己生产的产品,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自由批发市场。之后,由于得到了地方*府和工商管理部门的支持,专业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地方*府的支持不仅包括*策上的指导,同时也直接参与了具体的市场建设,如由地方*府的有关部门出面,用“集资”的方法筹措资金,用来建设专业市场,然后将市场内的“摊位”或店铺出租给希望进入专业市场的开业者,但是决不干涉包括价格形成在内的交易过程。市场内的摊主们和店铺的经营者一般只需交纳场租费和管理费,遵守市场规则,就可进行自由交易。

专业市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众多的卖方和买方聚集在一处,价格完全由买卖双方通过谈判后自己决定。在具有工商传统、乡镇企业发达的浙江,专业市场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快就繁荣起来,并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专业市场,规模大的专业市场甚至拥有上万个摊位,年交易规模超过百亿元。如浙江绍兴市的“中国轻纺城”在年就成为一个有上万个摊位,年成交额近90亿元的纺织品及其关联产品的专业市场。

浙江义乌市的“中国小商品城”是一个以日用生活杂品为中心的专业市场,拥有2万个以上的摊位,年的成交额超过亿元。专业市场的兴起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和乡镇企业一样,专业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研究专业市场的意义不仅在于讨论中国的流通体制中发生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还在于揭示专业市场在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地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专业市场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活动轨迹的全部过程,也会对江浙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商品流通体制中的商品批发体制具有以下特征:商品批发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前,中国不认为生产资料是商品,有关生产资料的交易几乎不存在。而消费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的交易基本上由国有批发企业经营。

国家或大行*区的一级采购批发站和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级采购批发站分别处于商品流通的起点和中间集散地的位置,它们和地、市、县的三级采购批发站一起构成了中国流通体系的主体网络。

条块分割的组织体制。由于受行*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批发体系是一种条块分割的体系。一、二、三级采购批发站之间基本上只有纵向的关系,特定的二级采购批发站只和特定的一级采购批发站保持业务上的联系,三级批发站和二级批发站之间也同样如此。中小型的零售商店和批发商业之间也有比较固定的关系,不同业种的各个批发站之间几乎没有横向联系。

依靠自上而下的行*系统,实行按计划购买和销售的交易方式。对于主要商品,通常都是先由生产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商业企业的主管部门经协调后制定有关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报请计划部门审查批准后作为国家计划下达,生产部门按照计划生产,流通部门按照计划采购和销售,在基层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余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流通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80年代初,中国的决策部门提出了有关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要建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少流通环节的所谓的“三多一少”流通体系,并根据这个方针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改革措施:(1)取消商品流通中的“固定区域、固定价格、固定对象”的三固定的限制。(2)改革一、二、三级批发机构。(3)允许生产者批发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4)缓和对自由采购商品及对采购的商品进行批发、零售的限制,在农村允许农民进行远距离的贩运和商业活动。

但是直到90年代,作为流通体系主渠道的国有商业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的改革的效果仍旧不很理想。几十年内形成的传统的经营体制、经营观念和经营方法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是很困难的,这些集中表现在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利润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两省的国有商业机构和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利润分别是-11.92亿元、-5.5亿元和-4.46亿元,全部陷入了赤字经营。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前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参加者的“专业市场”开始出现,并迅速走向繁荣。这种情形有点类似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乡镇企业崛起的情况。80年代初,当国有企业的改革迟迟迈不开步伐的时候,乡镇企业却开始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90年代初流通业的情况是,当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还未完全走上轨道时,“专业市场”已走上了大发展之路。所谓专业市场,通常是指以一个或几个相关的产品为主要商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交易的自由批发市场。大而言之,专业市场可分为“工业品专业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其他类型的专业市场。截止至年,中国的专业市场已超过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工业品专业市场超过个,年成交金额达亿元。年,全国专业市场的总交易金额是亿元。

在中国,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是领先的和有代表性的。专业市场最先诞生在浙江,80年代至90年代浙江的专业市场无论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堪称全国第一。表现专业市场发展特征的还有市场的集中度和市场的产业分布,分别归纳如下:

市场规模年浙江有集市贸易市场个,占全国集市贸易市场总数的4.97%,但市场的年成交金额却占全国的12.18%。专业市场有个,是全国专业市场总数的12.72%,年成交金额占全国的22.64%。

特别是浙江的工业品专业市场,其数量不过是全国的1/10,但年成交金额却占全国的1/4.换言之,浙江的工业品专业市场的平均规模是全国的2.5倍。浙江的一些大规模的专业市场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年的统计,浙江的专业市场中,年成交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个,年成交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30个。在全国最大规模的个专业市场中,浙江占了1/4。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即“中国小商品城”是全国最大的日用杂货品专业批发市场,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这两个专业市场年的年成交金额分别达到亿元和88亿元,是全国规模第一和第二的两大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集中度年,浙江有专业市场个,年成交金额是亿元。

其中,前3位的专业市场的年成交金额达.6亿元,占全省全部专业市场年成交金额的22.7%。前10位专业市场的年成交金额达.7亿元,市场数仅为全省的0.45%,但成交额却占全省全部专业市场年成交金额的37.5%。前30位专业市场的年成交金额是.62亿元,市场数为全省的1.37%,但交易量却占全省全部专业市场年成交金额的62.52%。

浙江专业市场的集中度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集中度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市场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专业市场的发展速度专业市场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年和年比较,专业市场的数量增加了25倍,其后,市场的数量扩张开始放缓,但市场的成交金额却以年均%的速度增长。

大规模的专业市场的成交金额增长得更快,如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年的成交金额是20.54亿元,到年增加到了亿元,2年间增加了近4倍。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年的成交金额是7.8亿元,到年达到了88亿元,3年间增加10.28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