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白门线进入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目之所及的是平整的村道,古朴的门廊,挺拔的行道树,花香四溢的农家庭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有序美丽。徜徉村中,白沙揽胜、南山小筑、南山孤岛、时光隧道、古桥灯光喷泉秀……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开门见山,推窗见景。看着窗外美丽的景致,村民崔晓剑心情也格外美丽:“再过一段时间,家里闲置的老房子装修改造完工,就可以委托村里统一经营管理,不仅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效益好的还能分红。”
如今在新昌桥村,像崔晓剑一样,以众筹方式参与村庄发展建设,将闲置的房屋统一流转到村里经营成为一种“时髦”。
共富故事
新昌桥村坐落于白沙溪畔。随着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沿岸的村庄愈发亮眼。因“三十六堰”中的洞山堰、旱龙堰、马潭堰3座古堰都位于新昌桥村,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新景点。
“以前,新昌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种植苗木为主,增收渠道较窄。”村支书柯建康说,近年来,我们全力打响白沙溪三十六堰、白沙溪文化这两张“金名片”,发挥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近水楼台先得月。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新昌桥村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迎来了发展新局面,从此村庄建设发展事业蒸蒸日上,一跃成为“网红村”。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共同富裕?村两委组织村民前往婺城区竹马乡、义乌市佛堂镇等地考察,汲取先进经验,着手进行村域美丽乡村规划,依托白沙文化、红色文化和太医文化,打造“太医故里、康养福地”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建设发展乡村,启动资金从何而来?新昌桥村两委多次商议,引导发动大家以众筹方式,共同参与特色旅游乡村建设。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发动,赢得了村民的认同,大家对众筹项目越来越了解,对农村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
快,这一想法,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被大家肯定。“我们认真研究方案,通过广泛征求*员群众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众筹每股元,面向全村认筹’的一致意见。“柯建康说,通过上门入户发动,短短三天,村里就收到多位村民的认筹意向书,筹集资金高达万余元,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村里引入区城投集团,成立了浙江昌桥康养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众筹资金到位,切实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随后,新昌桥村陆续启动村庄风貌整治提升等项目,兴建了白沙揽镜、南山小筑、彩虹桥、游步道等一批景观提升项目。同时村里还设立新昌桥村康养旅居项目部,盘活村民闲置的房屋等“沉睡的资源”,统一纳入村里流转经营,打造具有文化时尚韵味的民宿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更多村民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村里为全体村民集体认购了一定数额股份,享受分红。不少能人和乡贤等还主动捐资,支持村里民宿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村里已经流转了30多户共计60余间闲置农房,目前已经改造完工40多间。
为促进民宿产业健康发展,村两委携手金华伟达雷迪森酒店,具体指导民宿经营管理。“白沙漫居”“白沙隐居”等农房经过设计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成为市区一些星级酒店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些沉睡的资产得以复苏变现为发展红利,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众筹项目的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了一把旺火。在乡村旅游设施及项目大力推进同时,也吸引了旅游新业态入驻。目前,新昌桥村以“太医故里、康养福地”为主题,太医养生文化馆、婺州窑遗址馆、崔氏染坊、金华古酒文化馆、区级非遗项目的竹木雕刻、乡村民谣酒吧等项目应运而生。婺州扎染、传统榫卯工艺、非遗小吃、特色餐饮等业态也纷纷落户新昌桥村。
在柯建康的愿景中,无论是会烹饪做小吃的夫妻,还是回村创业的青年,只要能够提供旅游特色服务,人人都可以赚钱,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柯建康自豪地说,通过这些年的项目建设,新昌桥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一定基础。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白沙溪文化特色,立足集体项目众筹探路村民增收路径,依靠独特的水文化、水资源优势发展亲水旅游项目,利用闲置民居打造特色民宿,积极引入旅游新业态,拓展“康养+美食”“康养+休闲”等产业,尝试“康养+民宿”“康养+文化”等产业,让更多的游客喜欢来、住下来,体验新昌桥村的诗意慢生活。
共富启示
农房从“闲置”到“利用”,村民参与从“少数”到“多数”,发展成果从“部分享”到“人人享”,新昌桥村因地制宜打造的众筹民宿等项目,不仅开辟出了一条“共创共富”新渠道,也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
村两委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敢闯敢干,“众筹”项目筹集资金,破解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将广大农民组成一个经营和利益共同体。“集体项目众筹制”的理念、方法、机制,是*建引领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新创举,是农村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探索出来的新路子。这一做法,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路径,也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