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袁华明市委报道组陈锦青
今日《浙江日报》头版《激荡40年——改革开放看浙江》专栏刊发《义乌: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一文。具体内容如下: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从浙中腹地到东海之滨,一个个“改革地标”成为观察“浙江发展奇迹”的最好窗口。当年这些籍籍无名之地因为勇于探索走到历史前台,在之江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印。《激荡40年——改革开放看浙江》专栏继“事件篇”“人物篇”后,今起推出“区域篇”,首篇讲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无中生有”的故事。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从昔日人贫地瘠的内陆小县,到今天的市场传奇——义乌的发展“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义乌40年来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开放发展、融入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
咬定市场不放松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的中国进口商品馆,中外客商络绎不绝,来此采购各式小商品;大门外的临时展馆中,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秋季展更是人潮涌动,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国外优质的消费品。
市场,是义乌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一条主线。咬定市场不放松,站在义乌的每个方位都能感到市场活力在喷涌、在升腾。“建商兴市”30余年,“市场之手”正永不停歇地把这个浙中小县塑造成“世界小商品之都”。
年,农妇冯爱倩将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县委门口,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当年,在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决定——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从此,义乌走上了“兴商建市”的道路。
廖述鑫是艾邦妮饰品的店长,不到20岁时他就从老家出来打工,年开始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卖饰品,如今店铺每天的销售额大约在10万元左右。像廖述鑫一样来义乌闯荡的人有很多,义乌市场给了他们创业的机会。
约旦商人奥斯曼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常客,最近在一家叫“轩礼”的店买了一批大象造型的工艺品。“轩礼”总经理林挺说,奥斯曼是一位老客户了,每年都要来店里批发商品。
沿着“一带一路”,随着“义新欧”班列的钢铁驼队奔腾不息,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义乌已从单一的“卖全球”,转变为进出口均衡发展的商品集散中心。今年前9个月,义乌引进了来自全球个国家和地区的种进口商品,同比上升35.23%。
“鸡毛飞上天”的故事,每天都在义乌上演。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由市场激活,一切让市场回答。从最早的“马路市场”起步,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市场就是义乌的“点金术”。创业创新,市场主体活力是关键。
记者从义乌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截至今年9月底,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3万户,占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四。义乌今年新增市场主体7.66万户,同比增长44%,最高峰一天新增户,每天诞生市场主体的速度领先全国,成为全国县域范围内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的地区。
电商换市新赛道
“双11”之后,义乌江东街道青岩刘村一片繁忙景象,在这个“中国网商第一村”里,快递大货车进进出出,成了一道风景线。
电子商务的兴起,曾一度让义乌引起外界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