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典张家振上海报道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维持高景气度的同时,动力电池企业正纷纷切入储能赛道,寄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从而进一步驱动业绩增长。
9月17日,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安宁工业园区麒麟片区投资建设“孚能科技24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规划研发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将主要应用于储能领域。
此外,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SZ)也接连宣布在湖北省宜昌市和浙江省义乌市等地投资超百亿元建设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其中,“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约亿元,欣旺达义乌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入约亿元,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规划总产能约50GWh。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争相加码扩产入局储能赛道的原因,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储能市场广阔,企业投资意愿强烈。同时,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在工艺和产品上基本一致,动力电池企业在人才、技术、生产线等方面有先发优势。”
蕴藏千亿级大市场
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攀升,储能行业也正迎来新的突破。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7亿千瓦,同比增长8.0%。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同比增长27.2%。
在日前召开的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指出:“近两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供应紧张警示我们,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能源转型。”章建华强调,要加快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大力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电网稳定性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使得电力保供面临挑战。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储能赛道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引发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