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个奇迹,没有他,就没有奇迹的开篇。
文/华商韬略王巍峰
年10月23日下午,“义乌奇迹”缔造者、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谢高华离世,享年88岁。
当工商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来到她的地摊前,章华妹下意识地快速收拢货物,准备“逃跑”。
然而,她万万没想到,对方并不是来查封摊铺,而是邀请她去办营业执照。
得知消息,身边的朋友劝她:“千万不能去办。一旦登记就留下了证据,‘文革’刚过去,谁知道过两年*策又是什么样,说不定到时你就成了被打倒的对象。”
章华妹是章家7兄妹中最小的一个,父亲是国企工人,母亲没有工作。由于生活实在窘迫,在父亲的劝说下,她才在家门口附近摆了一个小摊。
“最害怕的就是见到熟人。那时候,做生意很让人看不起。”何况,当年的章华妹还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除了躲熟人,每次远远看到工商管理所的人要过来,她就要赶紧收拾东西躲起来。否则,货物就会被没收。
父亲深知女儿需要一个“身份”。就替她拿了主意:“华妹,你还是去办一张吧。”
年12月11日,这个19岁的温州姑娘“胆战心惊”地拿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然而,直到年,温州向北公里的义乌,发生了“提篮女”叫板县委书记的故事,章华妹才更加安了心。
当年4月的一天,金华地委副书记告知谢高华:“省委决定让你到义乌担任县委书记。”
当时,谢高华正在金华所辖的衢州担任县委书记。由于衢州的水利工程还未完工,他提议:“能不能让我继续留在衢州搞水利,哪怕给新来的书记当副手?”
“这是省委的决定,你执行吧。”
谢高华坐了一会儿,喝了一杯水,抽了两支烟,一声不吭离开了地委办公室。
4天后,他刚到义乌县上任,就被“提篮女”冯爱倩盯上了。
冯爱倩了解到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不爱坐办公室,而是喜欢到处视察,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有一天,谢高华去街上理发。刚出巷子,就被盯梢多时的冯爱倩迎面拦住:“你是不是县委谢书记?”谢高华点头说是。
冯爱倩的义乌土话说得很快,来自衢州的谢高华听不懂她说什么。冯爱倩很生气,嗓门就更大了,远看就像吵架。很快,就围上来几十个人看热闹。
眼看这样不能解决问题,谢高华就邀请她去县委办公室详聊。
他安抚着冯爱倩坐下,并倒了杯水递给她。冯爱倩有点不好意思,从兜里掏出“大重九”:“烟差了点,你吸不吸?”
看到谢高华顺手接过一支,并且还要给自己点烟,冯爱倩的语气瞬间就缓和了。在一支接一支的让烟、点烟中,两人开始了真正的沟通。
原来,冯爱倩家里5个孩子以及老母亲都需要她养活。“日子太苦了,有一次家里没米,我借了7户人家都没借到。”
年,她卖了家里10担谷子换来80元,又从信用社贷款元,决定靠摆摊做点小生意来谋生。
冯爱倩每天起早贪黑进货卖货,却被当时“投机倒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赶来赶去。从北门街到廿三里再到湖清门,“天天抓,天天跑,抓到一次罚款1元,两三天就白干了!”
冯爱倩说,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的人,被赶得没办法了,“宁愿被打死也不愿饿死”,就大着胆去找当地官员起诉。但当时风向不定,大家怕丢了“乌纱帽”,顾虑重重。
谢高华最初也是向冯爱倩解释说,*策不允许摆地摊。
“我靠自己劳动,有什么不对?”说着说着,冯爱倩就哭了起来。
谢高华想了想,下定决心:“你回去继续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赶你,也不罚你。”
有了这把“保护伞”,冯爱倩十分高兴,逢人就宣传。
冯爱倩前脚刚走,谢高华后脚就把领导班子叫过来开会。会上,他明确表示:“尊重老百姓需求,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事我负责,宁可不要乌纱帽!”
随后,义乌县颁布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其中,“长途贩运”是当时法律明令禁止的。其他三项,也全都找不到法律支撑。
“义乌你人生地不熟,还是带上两个衢州的干部一起去吧。”去义乌履新之前,不少人听说义乌派系斗得厉害,都这样劝谢高华。
谢高华却婉言拒绝:“去义乌是省委决定,我没有权力带人。再说了,做事还是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
后来他才知道,省委专门调派让他去义乌,是有着特别的期待:义乌位于浙江的中心,要给温州在内的周边城市做出个表率。
而就在去义乌的前一年,谢高华在衢州任职时,还曾被《人民日报》当成“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的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批评。
当时,国家对橘子统购统销,衢州每年产橘8万担,每年任务只有6万担,剩下的橘子国家不收,自己也不能卖。
“橘子大丰收,橘农却要上街要饭。”谢高华深思之后,做出决定:“完成计划前提下,农民多余的自留橘,哪里价格高就卖哪里。”
一时间,很多外地人来衢州收橘子。结果自留橘“卖超了”,计划没能完成。
被点名批评之后,衢州橘农都不敢再种橘子。谢高华却鼓励大家:“不用怕,继续种!继续卖!”
有了谢书记支持,最关键是,卖钱更多,橘农积极性提升,产量也提升了。有关媒体实地考察后,又对谢高华的行为进行认可和赞扬。
衢州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当地典型。谢高华就这样被省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