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羌绣非遗传承人杨梅想和杭绣来场艺术碰撞 [复制链接]

1#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叶晨文/摄

从成都向西北出发,风景顺着岷江的走势逐渐变化,到了汶川一带,便是山挨着山、湾连着湾、河谷套着河谷的景象。当地的羌族人以手工巧、善织作而闻名。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传承的同时,也正筹备着走出去。

羌绣传承人杨梅,就是这样想的。

羌绣传承人杨梅。本人提供

20岁的杨梅就拜了师

她是羌绣非遗传承人

出了汶川县城,汽车在两个车道宽的国道上行驶了半小时,终于进入绵虒镇高店村。羌绣州级非遗传承人杨梅招呼我们先参观她家的祖宅,自己蹬蹬地跑去隔壁的新房,说是要搬一些最好的作品给我们瞧瞧。

这是一栋典型羌族风格的老房子,用土石等材料筑墙,里头则以木结构分隔房间,还隔出了一间盛放谷物的阁楼。靠着院子、采光最好的房间里挂着几件羌绣服饰,做工精细,想来应该是主人用于展示的得意之作;另外几个房间分别放着各种图纸、彩铅、织机、布料、开司米线等物料。

“纸和笔是做前期设计用的,设计完我会在织房里头做。”杨梅夹着几卷羌绣织品回来,看到我们正在翻看桌上的马利牌彩铅和设计稿,解释说。

杨梅的工作间

杨梅是羌族人,从小学习羌绣制作,20岁时拜师国家级藏羌织绣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对于这门传统艺术,她很是喜欢。

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底纹,再绣出不同图案。

针法多样是羌绣的独特之处。熟练的织工会采用架花,也会用织字、纳花、撇花、勾花等走针法,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按杨梅的话说,“你的衣服纽扣如果线头断了,那这个花可能就会散掉;但我们羌绣不会,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的耐磨性。”正因做工复杂,完成一幅羌绣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以一双绣鞋为例,经过粘布、打样、画图、绣花等工序,大致需要8-12天。

传统的羌绣颜色对比强烈,羌族妇女大多采用棉线织造,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但老宅里的不少作品,颜色却分外鲜明,比如在一幅“牡丹图”上,杨梅大胆地使用了红色,甚至还运用渐变来表现花瓣不同部位色彩的变化。

“原本的羌绣在用色方面比较单一,现在为了迎合大众的喜欢,我也在尝试用新的颜色,比如欧美流行的色系。”

这位穿着干练、言行直爽的羌绣传承人爱上创新,是从几年前开始的。

杨梅的作品之一

出于对羌绣的爱

她坚持着原创设计创新

每年的5月末到6月初,是汶川樱桃成熟的季节。绵虒镇,恰好盛产樱桃。当地的樱桃农户把娇气的樱桃往大筐里一装,县城市场、加油站、公路边,都成了他们卖果子的阵地,颇为爽气。

年的这个时候,杨梅也和大家一样,在绵虒镇服务区卖樱桃。有一天,杨梅接到了老师杨华珍的电话。

“当时阿坝州要组织一批民间艺术传承人去上海学习,老师和我说,机会不错,名额有限。”杨梅赶紧给阿坝州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打了电话,然后失望地得知名额已经报满了。

这下,她连樱桃卖樱桃的心情都没了,次日一早就跑到了当地的文化部门办事处。“当时很渴望这个可以去东部学习的机会,所以几乎是向着他们求名额了。”

最终,这个名额还真的被杨梅“讨”到了。

杨梅的作品之一

“在上海的那几天,我见到了很多种大都市才有的艺术设计风格,比如在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那里展出的一些饰品,借鉴的是少数民族的元素,但整体设计却有一种我们做不到的时尚感,听说都是国际上得奖的作品。”

“为什么羌绣长期只能在阿坝、四川参展,很难走出去。”那一趟学习,让杨梅懂得了创新的重要性。

毕竟,对于大多数羌族妇女来说,会做羌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技能,就连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眼睛还很亮,做几幅羌绣不在话下;但要把羌绣做成国际化的艺术品,离不开设计和创意。

从此,杨梅开始学做原创设计。传统羌绣多是反映羌族生活或自然景物,或植物的花叶瓜果、动物中的鹿、狮、马、羊、飞禽、虫、鱼等,对于细节刻画较少;而她开始另辟蹊径,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对应主题。

在老屋里,杨梅向我们展示了之后要送去日本参展的《百鹤图》。“虽然鹤、松树在羌绣作品里不常见,但在国内或是在日本,这些都是祥瑞的象征。”

百鹤图

杨梅觉得,羌绣人不能固守在本民族文化的一隅,而是需要尝试用民族的技艺,展现共通的文化。为了更好地表现鹤的形态,她还特地去翻看照片,并学习中国传统画中鹤的画法。

在她最新的作品中,石榴、牡丹等广受大众喜爱的植物形象也崭露头角,在用色方面,这些羌绣作品显得更加大胆,黑底、蓝底、白底上,各种色彩交织,反而更加突出羌绣复杂针法下景物的立体感。

但在创新的同时,杨梅没有忘了在地文化的体现。“端午节之前,成都的一位大学生发来作品,设计了一头可爱的牦牛,作为阿坝州畜牧文化的象征,我们就把它做成了实物香囊,里头放的是我妈妈采集的草药,可以驱蚊避虫的哩。”她拎着一款牦牛香囊,对我们说。

本人提供

搭线浙江

她为村民找到新的致富路

羌绣工艺复杂,产量少,市场相对狭小,所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赚钱。

年,杨梅和家人主要是靠开农家乐、种植水果赚钱,羌绣的收入只算一部分。当时来买绣品的人,要么是亲友推荐,要么是游客参观后买回家做装饰,少数还有成都地区来的艺术专业学生,买去做学习样本。

年以来,几次地质灾害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来杨梅家买羌绣的客商也少了一些。“农家乐客人较多的只有4到6月,一年就做这几个月的生意。”对于受灾后曾贷款重修过农家乐、又要供女儿读书的杨梅来说,那段时间的压力就更大了。

羌族服饰

年7月,一个偶尔的机会,让她接触了新的产业契机。当时,杨梅作为汶川县代表赴浙江金华南溪考察学习,发现了当地有招募来料加工项目的意向。此后,在义乌福田街道和汶川县的牵头下,这类项目被正式引入,杨梅也成了当地第一个开始做来料加工的人。

她推荐这个项目想法很简单——汶川,有太多手巧的人,但大多缺乏其他技能,而来料加工不需要太高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手巧勤做,非常适合推广成主要产业之一。

去年9月,她作为来料加工项目的负责人,与义乌市富恩礼品厂签订了一份加工劳务费为万元的订单,并如期完成。目前,汶川有十余个来料加工点、上千名余名加工者,汶川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其中一个点,很多农闲时也只能在家带孩子的农村妇女,都找到了为家里增收的渠道。一个熟练工,每月可以多赚两三千元。

因为工作关系,杨梅经常来浙江对接商务,但极少有属于自己的行程。“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和杭绣的老师有个交流,看看两种艺术有没有相互借鉴的空间,也想跟他们学习如何把非遗艺术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看起来,这位要强的羌绣达人,从来不会轻易放过一个学习的机会。

来料加工点里,带着孩子的女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