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满大街的伪匠人,情怀和传承都成了烂名 [复制链接]

1#

李宗盛在他那知名的广告片《致匠心》里说: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这大概是传播最广的,对匠人的定义。

匠人是什么?匠人是专注用心,精雕细琢,在方寸之间的小小物品里全情投入自己的心力,宁可花费财力、耗费岁月去打磨好自己的手艺和作品,不在乎外界的声音和评论,不在乎收获的利多利薄,将工作当成一种艺术,这才是匠人。

但,越来越多的“伪匠人”让真匠人失去光彩,越来越泛滥的“匠人精神”让情怀成了一个烂名词。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君不见,多少人打着百年老店的旗号标榜自己是匠人传承,但手艺究竟如何?答案自在人心。

各种商场大厦,街头巷尾,尤其是旅游景区,特色小镇,你都能看到打着“百年老店”招牌的商家,出售的却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小商品,毫无手艺可言。义乌批发市场10块钱几十件的小挂件,水晶摆件,还有消费女性的簪子耳环,却在这些所谓“匠人”手里用情怀包装摇身一变成了家族传承,匠心之作。

更不必提那些玫瑰酱,姜糖,小麻花……平凡而已,要说历史可能也就是那个店主经营十几年的历史,却硬要给它安上“百年老店”传承的招牌,让它自毁名声,也毁了情怀。

即使真的是有一些百年传承的老店在,那他们就真的不需要创新吗?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适合的是当时那个年代,但一家店一个品牌真正需要的不是它有多少年的历史,而是看它能不能给这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价值,百年的情怀也不够这样消耗。

君不见,多少人打着非遗传承的旗号标榜自己是匠人品牌,但价值究竟如何?答案自在人心。

非遗传承人本是国家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立的项目,却被不少有心人士滥加利用,费尽心思申请来的非遗传承人名号,就像是得了*马褂一样,疯狂地跑去参加商演,接受代言,与品牌合作……

但凡打上非遗传承的情怀,商品的价格就翻了好几倍,但是价值究竟如何?其实也不见得那么好。

也不是要求所有的非遗传承人都要甘守清贫,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我认为匠人核心最珍贵的精神正是在于专注,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专注于自己的手艺,被太多商业化的东西所侵扰,那他本身传承的非遗,还纯粹吗?

非遗的名头不是用来滥加消耗的,而是应该让从事这项非遗的人学习了娴熟的手艺,做出来好的非遗作品之后,能够让老百姓用得起买得起,让它重新走入老百姓的生活。

非遗本是一些很美好的东西,但平凡如我们,见不到真正有灵*的好东西还被混淆概念,很可能对美好失去判断力。这才是可怕之事。

君不见,多少人打着手工制作的旗号标榜自己是匠人情怀,但实力究竟如何?答案自在人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批手艺人开始憎恨工业化,一味推崇反古、手作、自然。

当然,我也喜欢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它代表着一种温润打磨。但是一些所谓的手艺人一味推崇手作,擅加标榜和利用,全然不顾数量需求和质量的问题,只用情怀驱动消费,这真的好吗?

一件皮革制品,加上手工制作四个字价格就可以翻好几倍,但是真正去看了,你会发现走线、设计、细节处理这些手艺还不如机器生产出来的好。那这种手作又有什么意义?

虚伪地追求华而不实,追求所谓的情怀,不尊重器物的本身功能,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尊重。

这些伪匠人,伪在他们没有诚实地对待手艺,只是为了名利把自己包装成匠人情怀。“伪匠人”一边倡导精致的生活,但其实,除了物品上面带的华而不实的“匠人”光环,我们的生活,依旧枯燥无味。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不涉及对任何品牌的意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